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1-12-22 17:58
来源:本站
作家协会
黄梅县作家协会简介
一、首页照片:建党百年作品征文组稿会
二、社团介绍:黄梅县作家协会是于2012年恢复成立的。是在县民政局注册、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由县文联主管的社会团体。协会办有一报一刊,分别是《印象黄梅》报和《黄梅文学》季刊。作家协会恢复成立近十年来,克服经费困难、人员紧张的重重困难,坚持按时出版文学季刊和报纸。办公地址在黄梅县迎宾大道481号,联系电话:13971737688雷,15907254597聂。
三、机构人员:2020年5月,召开黄梅县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作协领导班子。作协理事会理事52名,其中常务理事25名;作协主席:雷有德,副主席周火雄、聂援朝、赵琳、戴振军。秘书长:聂援朝,副秘书长:陶燕。黄梅县作家协会有中作协会员5名,湖北省作协会员45名,黄冈市作协会员87名,县作协会员120余名。
四、文学创作特色及作品展示:黄梅县作家协会广大会员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出大量的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文学作品,逐渐显现出各自的文学创作特色。其中:神话作家周濯街,人称“神话周”,创作出大量的神话作品,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神话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聂萧袤,数度斩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大奖,作品畅销大江南北;散文作家周火雄,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其散文作品文风优美、内涵深厚,深得读者喜爱,作品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戏剧作家陈章华,现为黄梅县戏剧创作室担纲人物,由写小说转型到剧本创作,其新近创作的大型黄梅戏剧目《我的乡村我的亲》在各地展演受到广泛好评。歌词作家黎耀成创作的多首歌词谱曲后广为传唱,多次登上央视“全国农民春晚”、“学习强国”和全国流行歌曲排行榜;歌词作家汪晓林创作的流行歌曲《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深得年轻人的喜爱;民间故事作家方冠晴是《读者》《意林》签约作家,作品曾获全国山花奖·民间文艺最高奖;其他作家赵琳、戴振军、邓星子、王娅、陶燕、王春芳、胡巨勇、项慧珍等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广泛登载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显示黄梅县雄厚的文学创作发展后劲。
(黄梅县四大非遗项目及作品另见文档)
五、文化活动展示:黄梅县作家协会坚持“二为”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姜黄精神,努力服务于黄梅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努力宣传展示黄梅地域特色文化。
1、2015年6月与县计生局联合举办“优生优育”专题征文活动并出版专刊。
2、2016年7月帮助龙感湖自然保护区编辑出版《大美龙感湖》宣传画册。
3、2017年与7月县政协、县文旅局等单位联合出版《黄梅文化游》一书。
4、2018年7月与县总工会联合编辑出版“劳模风范”专刊。
5、2019年6月与县政协联合编辑出版全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专刊。
6、2020年1月,与县老区建设促进办公室联合编写《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7、2021年6月,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出版《黄梅扶贫攻坚纪实》一书。
8、2021年7月,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回望百年,再创辉煌》纪念建党100周年专题征文活动并出专刊。
9、2021年7月与县民政局联合举办“黄梅红色地名故事”专题征文活动,并组织采写编印《黄梅地名故事》一书,目前已进入初审阶段,预计12月初付印。
10、全县作家在省级以上文学报刊发表作品五千余篇,作家个人出版小说、散文、诗歌专集共达80余部。
11、黄梅县作家协会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数年来为各乡镇村“农家书屋”捐赠各类文学书籍六千余册。
12、广泛开展“文学进校园、进基层”活动,数年来先后在各乡镇中小学、医院、企业、乡村举办文学讲座100余场,听众达10000余人次。
六、获奖展示:2017年,黄梅县作家协会会刊《黄梅》(后更名《黄梅文学》)季刊。荣获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七届“湖北文学奖”(内刊奖)。连续六年荣获“黄冈市优秀期刊奖”。
七、今后工作展望:黄梅县作家协会将继续坚持“二为”方向,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助推黄梅社会经济发展和宣传黄梅厚重的历史文化,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精品文艺创作活动,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创建湖北省、黄冈市作家协会在黄梅的“文学创作基地”三到五个。目前正在申报鄂旅投·黄梅东山问梅村创作基地。开展精品文艺创作。
2、组织全县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美丽东山问梅村”文学征文大奖赛。
3、组织开展“东山问梅村”杯乡村振兴征文大奖赛。
4、组织开展好“黄梅非遗文化掠影”纪实散文大赛。并组织完成好国家、省、市各级作家协会组织的各类文学征文活动。
5、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组织美丽乡村采风活动和送书下乡、送文学进村的活动。
6、引导广大作家进入创作基地,谋划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黄梅企业文化团队和地方特色产品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
7、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入发掘东山问梅村等地域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8、增强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完成黄梅县文艺人才资源数据库建设。
9、培养造就黄梅县文学新人,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编辑出版黄梅作家丛书。
10、设立“废名文学奖”,废名先生是黄梅县一张宝贵的文化名片。发掘地方文化资源,认真加以发扬光大。
《黄梅》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证书
《黄梅》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奖杯
2016年6月,县作协帮助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出版《大美龙感湖》画册
2021年6月,县民政局、县作协联合举办“红色地名征文”评审会
2021年7月,《黄梅文学》出版建党百年征文专刊
2021年7月,县扶贫办、县作协联合出版《黄梅扶贫攻坚纪实》
黄梅县作家协会“四大非遗”作品展示:
编者的话:黄梅县是文化大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县拥有“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戏”、“黄梅挑花”和“黄梅岳家拳”四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城里仅有两例。今天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黄梅作家写黄梅四大非遗文化项目的文学作品,以飨读者。
岳 家 拳 记
雷有德
电视剧《精忠岳飞》正在各地热播前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多次来湖北黄梅,他们拍摄武林传奇,寻访“武穆遗书”。金庸武侠小说里,谁能得到它就能得到江山的那本盖世奇书,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从黄梅县城驱车十公里,前往苦竹乡聂家湾。湾北杨梅岭下老树坡,曾经挖出一座大古墓。石板下光大缸就有十九口,据说用来装油点灯,可以点到一千年,叫千年灯。黄梅怎么挖出这等古代候爷规模的大墓呢?考证得知,这里就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四子、五子合墓。山坡上,两排高耸的松柏尽头,就是与黄梅戏和五祖寺齐名的黄梅三宝之一——“岳坟”。墓上石碑宽九米、高一米五,碑名为《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经过历代修整,二岳古墓已具有宋代园林风格,雄伟壮观。这里揭开了“武穆遗书”的起源。
史载,岳飞多次到黄梅平叛和抗金。金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因为 岳家军人人练武,个个会拳。正当岳飞大败金兵,壮怀激烈,重收旧山河之际,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撤军求和。岳飞只能仰天长啸。回朝前留下四子岳震代父镇守五郎关。
绵延鄂赣皖三省的大别山,在黄梅县杨梅岭北,远望有一道“V”型豁口,就是五郎关。这里扼长江门户,是进出大别山的咽喉,有岳家军镇守这个战略要地,金兵只会望风而逃。今上五郎关,仍感雄险豪壮。当年的官道、驿站,操练兵马的养马岭、伏马槽等遗迹一一可见,似乎证明这里的不平常。
《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载,岳飞被秦桧诬陷下狱,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杭州风波亭。当时岳飞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年幼,与其母居江州。为避灭门之祸,也为保全岳飞毕生整理的岳家拳谱,其母遣家人密送二人及拳谱过江,潜藏于黄梅大河之滨,改姓鄂。后来岳震、岳霆二人辗转隐居在黄梅县五郎关下的聂家湾。如今,聂家湾的岳家居室、岳家学堂、岳家古庙,以及教拳习武的演武场,仍历历在目。岳震、岳霆在这里隐居二十余年。岳飞平反时,谥号武穆,追封鄂王。朝廷封敕岳飞子孙,岳震、岳霆均封候加官,据说二人从未到职,一直在聂家湾终老。当年为报国恨家仇,日夜研习岳飞遗留的拳法和器械图谱,数年后,整理出《武穆王武艺要论》,这就是那举世无双的武功秘籍——武穆遗书。
八百多年云和月,原始的武穆遗书,因虫蛀风化或无从可得。但黄梅一带岳家子孙和拳师后代那不同时代的印本和手抄本,内容却相当一致。均集岳家豢、锤、锏、镰等十八般武艺,里面有数十种拳术、兵器、法诀和图释,汇聚了岳飞麾下大将的各种武功秘传,是岳家军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通过岳震、岳霆后代及岳家军将士流传下来的拳术套路,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等。十套豢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被誉为中国武术源流的活化石。一九八七年,经湖北省体委、省文化厅组成武术挖掘小组在黄梅一带调查考证,在众多岳家拳师的共同努力下。出版发行《岳家拳》一书,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传播岳家拳文化的图书。
岳家拳经久不衰。黄梅因是岳家拳的发源地,较早被国家命名为武术之乡。三千岳家子孙、岳家军将士后代,家家挂有岳飞像,会打岳家拳。岳家子孙迁徙到哪里,岳家拳就流传到哪里。如今,岳家豢从黄梅流传到九江、武穴、宿松沿江以至全国各地。黄梅传承岳家拳,兴办岳飞武校、岳飞小学,给全县中小学生传授岳家拳课。2014年7月,随着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之后的黄梅县第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岳家军将门之后――雷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岳家拳传承人。人们传承岳家豢,更会崇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雷有德,黄梅县作协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见《人民文学(增刊)》《中国文化报》《长江文艺》《今古传奇》《散文百家》《报告文学》等。作品曾获人民文学第七届美丽中国征文三等奖等奖项,著有作品集《品读黄梅》。联系电话13971737688
五祖寺的秋
周火雄
曾经漫步在这片神秘的土地。我聆听这里的声息。我放下一切不该惦记的,安静地欣赏这一切。我甚至坐在通天路的条石上,俯瞰寺院黑魆魆的屋顶,看鸟儿轰隆一声飞起,它们一会儿成团向东,一会儿成团向西,一会儿消逝在无边的空濛。那该是背负了禅的思想的羽翼吧。
今年的秋叩问我的门扉。我忽然想到五祖寺东山古道的秋色。风跑过山脊,树的华丽外衣翩然起舞,草啊叶啊轻吟浅唱,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致?想到这一层,竟然按捺不住,急切地一个人爬上秋日的东山。
雨后的东山古道沉寂如初。它的洁净和静美是我始料未及的。没有浮尘,没有人踪,干净的石板路上零星散落着叶片,很新鲜,很明亮。我甚至看到鲜红的脉络,纵横贯通在叶面上。叶,秋叶,季节留在人间最真切动人的作品。它们是独一无二的,你模仿不了它们的神态,你破译不了它们的心语,它们以最美丽的方式点缀在岁月的封面,叫人惊魂,叫人叹为观止。
为了写作《水墨东山》,两年前,我曾经多次徘徊于这里。我带着馒头和水壶,走走看看。那时候是早秋,天气格外炎热,树叶刚刚开始显黄缕。我坐在二天门的围栏上,整个山野一片静寂。鸣虫的声息忽强忽弱,忽远忽近。很少见到的乌鸦像是恶作剧的孩子,忽然在后面发一声喊,一惊一乍,整个山谷立时有了不祥的气氛……
秋风吹不乱石塔的纹理。东山古道两侧散布各式各样的石塔。它们是大和尚留给后世最美的艺术作品。在路边,在树林,在洼间,在山岗,它们星子一样散布,没有话语,甚至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的存在。经历过千年风雨,经历过月圆月缺的无可胜数的抚慰,这些佛塔外表沧桑,甚至长满青苔,但是,整个塔身一点也不倾斜,甚至没有破损、残缺。
样式各异,或者高大厚重,或者矮小清秀,或者古朴浑圆,或者新奇多棱。史料记载,佛塔又称和尚坟,也就是有造诣的大和尚圆寂后掩埋的地方。
大和尚圆寂后,保持坐姿长眠在大缸里,缸的上面倒扣同样大小的缸,埋入泥土,然后在泥土上造塔,以示纪念。
从五祖弘忍至今,五祖寺经历过八十多任方丈,加上修养绝佳的大和尚,身后有享受造塔资格的大约百余人。那么,遍布五祖寺山前山后包括东西塔林以及李家塔林在内的佛塔就有百余座。
我在东塔林漫步。我向禅界的先贤行礼。青灯古卷,一息向佛的念想导引生命在禅的道路攀援。生命寂灭,精神留存,回归的幽曲在塔林回荡。
东塔林位于东山古道东沙湾屋场周围。这里距离寺院300米,在静寂的时刻,我可以聆听到晨钟暮鼓,聆听到僧人对经文的颂唱。偶尔有出家人在这里走过,皂色衣服在山间隐现。
墓塔林立,树影森然。
相传东塔林开辟于宋初。宋、元两代五祖寺住持和名僧圆寂后,多埋葬于此......
愈接近寺庙,树林愈茂密。枫树、松树、柏树、油桐蓬蓬如盖。林间混合树木青草和枯木的味道,这种城里难以嗅到的原野的味道让人兴奋,让人精神振奋,呼吸加快。
阳光不屈不挠地透过树枝的缝隙漏落下来,把青石古道打成一地斑斓。于是,青石古道上有很多的跳跃着的亮亮的光斑。
原来太阳下的密林间,可以这么清香自然。
挂在半空中的一棵枯木、盘在路边几十米长的老藤、直指苍天的笔直大树,构成了山区的古朴之色。
很多的攀援植物,它们依附在高大的乔木上,茂茂盛盛,无遮无拦,它们披挂着,仿如绿色的袖珍瀑布,让人耳目一新。山里的景致真的是美不胜收。
听到了很清脆的鸟鸣——咕、咕、咕,咕、咕、咕,那是斑鸠在叫。起初看不到斑鸠的翅影,终于听到它迫不及待的飞翔,一只,啊,是一双。
“斑鸠上树脚弹弹,伢儿放牛哪多难,一日三餐麦米饭,牛没放饱说我玩”,这首童谣除了生活的辛酸,还有一些儿童的浪漫。
秋已渐深,叶色一片火红。风捎来秋叶,一片片留存在石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我知道,这是一条非凡的路。不是吗,无论是开山佛祖,还是文照千秋的巨星,他们无一不把脚印在这里留存。
638年,南海新州(今天的广东新兴县)诞生了一个瘦小的生命。
这个苦孩子就是幼年的慧能。
十二岁,一个做梦的年龄,慧能却开始了卖柴为业的生活。
每天星星还在眨眼,母亲已然叫醒了他。捎带上干粮,捎带上饮水,慧能就和邻居的壮劳力踏着满地的露水上山了。
24岁那年,慧能把一担柴挑到集市上。
他看到一群人围拢在一起,于是,也踮起脚往里面张望。透过人的缝隙,他看到有人在读一部书。这人在读什么书呢,这样津津有味。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居然领会了书的含义和韵味。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事后,慧能知道,这部书就是《金刚经》。
将母亲托付给亲戚,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一路风尘,一路饥渴,但是,没有任何艰难能阻挡慧能北上的信念。
当东山五祖寺进入眼帘,喜极而泣的汉子跪在地上,久久不起。
步了秋韵,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走在这条石板路上。这一刹,他心如止水,灰心丧气。多少日子,他很少说话,偶尔被问起,就慨叹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于是,一颗向佛之心在自由滋长。便有了五祖寺之行。
“生死涅盘,犹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他朗诵《圆觉经》里这一句,顿有所悟,细密的心思浮泛起来。
在五祖寺逗留了几日,与长老交流了很多,他觉得心头的迷雾变得清淡了,曾经迷失的内心亮堂起来。
对人生的感慨以及秋日五祖寺的游兴使他萌发了写诗的欲望。
一张素笺铺在了青石古道。小沙弥为他墨好了磨。站在青石古道的顶端,白居易放眼黄梅,只觉视野开阔,心旷神怡。那一刻,荣辱兴衰全抛到脑后,他的心里只有快乐和诗情。思索片刻,他挥毫写下了:
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轮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这首诗既是对佛祖伟业的赞叹,也是对自己不济命运的抱怨......
经过岁月和无情历史的磨砺,以及多少代人血和泪的侵蚀,青石古道不断粗糙、光滑,光滑、粗糙,甚至出现断裂,那一缕沧桑早已掩去王侯将相足下的辉煌、文人异士履间的奇异。日益坑洼。只有道旁的绿草岁岁枯荣,数说生命的不屈和顽强。
一位青年诗人面对青石古道,以赞叹的口吻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这青石铺就长满青苔的古道
纯真童谣唱起的地方
看到你
我麻木僵硬的心
柔软了一下
仿佛看见
青青裙裾开满密密匝匝百合
乌黑发梢缀满等待成熟
容颜如花的女孩
在这嬉戏追逐……
啊,秋,这是五祖寺的秋。在寺院,在回廊,我看到一树树秋色,灿烂斑斓,微笑如春。穿行在殿堂,在檀香的醺染中聆听悠扬的钟鼓,偶尔一回头,竟然看到一树秋叶,啊,是秋花,烂漫在回廊外的空地。
是秋风醉了花草树木,还是花草树木醉了秋风?我在寺院留恋,步履跄然。
一群黛色鸟儿飞起在殿堂的屋脊上。秋空全是鸟的呼唤。
秋日的通天路更加幽静。石阶似乎还带着雨露,上面还飘散着雨点的气息。路测的竹还是一片翠绿。一片翠绿,那是竹海的世界。我听到竹叶在喃喃低语。鸟儿在永无止境地翻译这一切。仿佛一部厚重的绿色的书,打开来,一股子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呵,还有缠绵的歌唱。要去除内心的烦躁吗?要轻抚最柔和的静美吗?到五祖寺院来,到通天路的竹海来。
石阶。青苔。红叶。
钟鼓。祈祷。鸟鸣。
阳光落下来。世界温暖一片。
一个小沙弥漫步行走在石阶上。他是人间的孩子。但是,他是人间的孩子吗?生死轮回,千年一梦。我仿佛看到年轻的大和尚盘坐在讲经台上,他的声音穿过岁月,穿越凡尘,引导成千上万的出家人在无字天书上攀登。
“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个创世神话。一个继往开来的属于东方中国精神世界的金字塔。
秋阳格外艳丽。俯瞰山下,屋宇庄严。就在这片殿堂外,无边无际的火红点燃了秋日的情怀。仿佛一双金色的手托举着寺庙,托举着人间最为金贵的宝藏。这是季节的馈赠,更是岁月的精彩演绎。
五祖寺的秋,绚丽在季节深处。
作者简介:周火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梅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有200余万字作品发《长江文艺》《长江文学丛刊》《湖南文学》《散文百家》《人民日报》《西北文学》《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甘肃日报》《湖北日报》等100余家报刊杂志。
散文作品《皂荚青,皂荚黄》《五祖寺的樱花》《五祖寺的秋》等数十篇作品相继入选《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中学生魅力阅读高中版。秋实卷》《视野》《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2017年中国精短散文选》等,连续三年有作品入选中国作家网编辑出版的《灯盏》等文集。
著有散文集《皂荚青,皂荚黄》《外婆家的桥头湾》《你是一颗明星》《多彩的人生》《水墨东山》《徜徉在故乡山水间--周火雄散文自选集》《蚕豆花儿开》《苍山碧水间》《梦里的歌谣》《外婆的桥头湾童话集》与人合作长篇纪实小说《大地赤子》《大地的旅痕》散文集共12部。作品两次获"楚天文艺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获得2011年中国散文学会论坛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光辉历程·书香筑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奖征文大赛二等奖等30余次。
戏乡之痛
王 娅
一
衣袂飘飘,碎步款款。行至台中央,转身,水袖荡漾,左袖甩搭右肩,右袖折腕倒立。好一张桃腮杏面月貌花容。伴奏是不可缺的,呛呛呛……呛-呛-切!在最后一声“切”里,女子纤腰轻斜,站成一棵似河边倚栏照镜的袅袅娜娜的弱柳。眼神随立住的身姿倏然一亮,含情凝睇……
童年的天空像个马槽。铺着青石板的街道被一条河分成东街和西街,一座石桥连接起东西街。从东街走到西街,也不过半个钟头。窄窄的街道,装得下多少日月风雨?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又没有乡村一望无垠的田野,小镇上的人们日子过得逼逼仄仄,榨油坊的撞击,铁匠铺的敲打,小商贩的叫唤,……各种嘈杂声日复一日地刺激着小镇的听觉神经。
幸亏有戏。她是我小时候生活最亮的那一抹色彩。晚上头一沾上枕头,那天仙一样的女子便飘入我的梦乡,白天睁着双眼,她挤进我的脑海,到后来我分不清她是戏,还是想象中的我自己。
实话说,到今天我还是个五音不全五谷不分的先天不足的人,看五线谱就像城里人识别麦苗跟秧苗一般的艰难。可我的身体里似乎还藏着一个人,我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会被那个人在心里转化成戏里的腔调、台步,还会咿咿呀呀的唱。词是我编的,曲调嘛,如果有仪器在身外探测,绝对与舞台上的唱腔毫厘不差。
是的,因为我生在戏乡。戏乡的人一落娘胎,就被这里的土壤沾染了一种特殊的品质。禀赋高的,戏腔在他们体内根深蒂固,男人开口便来“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女人更绝,有唤她的,应声“来了——”悠长的一口气,把那“了”字拖得连绵起伏不绝如缕,宛若嘴里有块糖直到含得溶化了方肯罢休。就连我这音盲,锣鼓咣当胡琴咿呀时,跟着节奏来几句,全然不在话下。这都是与生俱来的本事。
戏乡的孩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舞台便是通向外界的窗口。透过这扇窗,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尽在眼前;帝王将相、草民莽夫、人鬼神,栩栩如生。虽然,对其间的历史典故、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懵懵懂懂,但通过台下时而愤怒时而喟叹时而欢笑的表情,懂得了一些朴素的人生哲理,如仁爱忠孝、世事无常、积善成德等。那时看戏,不看情节不辨唱腔,只是奔那小旦——几乎每出戏里都会有个年轻靓丽、体态婀娜、轻盈如飘的女子,女子像星星照亮了童年的天空。
二
长江中游北岸与大别山南麓的余脉夹出一只“鞋垫”,可在地图上看,我怎么都觉得那是古戏里的人物侧身雕塑。大别山是帽子,椭圆形的长江是坚实的底座,彩色的城镇乡村是点缀帽子的佩带和饰品。这就是我的家乡——湖北省黄梅县,因黄梅山、黄梅水得名,位于鄂、赣、皖交接处,建于隋朝,迄今1400年历史。
戏,当然是黄梅戏。
中间凹陷的脖子把雕塑分出上乡和下乡。上乡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下乡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唐朝,黄梅时兴种茶。漫山遍野的绿色郁郁葱葱。山上多雾,云雾缭绕,像羞羞答答的面纱,笼罩着许多躁动不安的心。终于,砍柴汉子壮起胆子,站在小山包上,浑厚的嗓音像镰刀一样划开迷雾“山歌越唱心越开,唱得云散日出来,唱得鸡毛沉河底,唱得石头浮起来,唱得妹子走拢来。”汉子知道斜坡上层层茶树间,花朵似的绽放着身背小背蒌十指纤纤的采茶妹子。果然,娇莺般的歌声从雾中钻出,“妹在雾中想情郎,日思量来夜思量,朝朝见郎朝朝好,一朝不见挂心房,迈开大步走出来。”一来二去的,久而久之,随口的曲儿便像过年贴春联似的固定了调子,虽说正屋偏房灶堂院门高低宽窄不一,总归是两竖一横,情窦初开的男女叫她“采茶调”,即黄梅戏的前身。黄梅多云山上的“多云樵唱”,被列为黄梅十大古景之一。
歌声,仿佛插上了翅膀,飞向了下乡的湖畔。太白泛舟,波光粼粼,打鱼汉子与采菱妹子也对上了歌。很快,这种即兴发挥、以歌寄情、亦庄亦谐的曲调在黄梅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男女老幼间流行开来。黄梅戏以淳朴流畅、欢快活泼见长,与她美丽浪漫的源头密不可分。试想,那些山水,无不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岁月中集天地之精华而铸成,那些人,那些为生活而劳作的男女,质朴快乐,本质中又带有风流的天性,无怪乎不碰撞出别样的火光。早期的黄梅戏只有小戏,小戏其实就是人们田间劳作和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如打猪草、捡螺丝、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夫妻观灯等等。
黄梅戏,像我们的童年,在巴掌大的小镇上傻傻的乐傻傻的笑,自由地生长着。
可是,我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小镇。
三
清朝道光年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也是黄梅戏的拐角。
长江咿咿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歌谣。流经黄梅时突然打了个嗝,声音颤抖了下不打紧,却使江水偏离了轨道,黄梅因而有了绵延几十公里的冲积平原,黄梅下乡因而有了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过去的下乡盛产棉花。酷暑过后,棉桃爆裂,朵朵棉花洁白洁白的,走在棉花地里,犹如驾着白云飘在浩浩荡荡的天宫。可是,这样的盛景得看天公脸色。地势低洼的下乡,一到梅雨季节,仿佛天降酵母,肿胀的雨水湖水河水塘水搅成一团,是有名的沼泽之国。假若江水再使劲,如同“江行屋上,民处泊中”,水,就是不折不扣的祸害。过去的长江大堤并不固若金汤。江水泛滥,如若朝廷足够重视,还不至于让受灾民众流离失所。要是泱泱大国呈现杌陧之象,那些受灾民众就沦落为没娘的孩子了。传说中的道光帝一生节俭,然而这种美德没有带来国富民安,反倒让外国列强用鸦片捅开了国门,从此,大清帝国成了他们任意蹂躏、宰割的肥肉。屋漏偏逢连夜雨。黄梅在道光年间偏偏灾祸不断,自身难保自睱不顾的朝廷充耳不闻,任由房屋倒塌良田摧毁的黄梅人自生自灭。
望着浊浪滔天的洪水依然嚣张在风雨中,侥幸活下的人欲哭无泪,眼下,除了逃离,逃出这片瘴疫之地,似乎别无他法。可是,身无分文到异地他乡凭啥谋生?难道去乞讨?忽然,冥冥之中,一现灵光一闪而过。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活着,才有盼头,才能再回到熟悉的世世代代生长过的故土。戏乡人的特质跳跃出煤油灯粲然的火花,绝望的黄梅人在摇曳的影影绰绰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人们因地取材,折断竹芉、树枝,制作连厢。清脆的连厢敲起来,欢快的黄梅调唱起来,一轮红日冉冉爬出心底,大家相互整理鬓发,抚平褶皱的衣衫,最后望一眼被洪水吞噬的家园,扶老揩幼,含泪散去。
哪怕去乞讨,也要乞讨得不同凡响。
不久,安徽安庆、怀宁等市县的街头上、大树下或是酒楼茶肆,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当地人总会在固定的时辰赶集似地向那里涌去。路过的人看到热闹非凡的场面,驻足,好奇询问。人声应答:来了一群特别的戏班子,那曲儿好听极了。当地人哪里知道,根本不是什么训练有素的戏班子,而是一群逃荒人,说是唱戏,不如说是把他们平日里砍柴、打渔、采茶、拾麦穗、绣荷包的场景展现给他人。那曲调,婉转悠扬,听的人只觉身体钻了条虫子爬得周身㾕酥酥的,挠又挠不着,就那么摇头晃脑地抓着心;那词,俏皮幽默,像雪枣糕,入口即化还要回味一番;那表演,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还有那脸蛋,那眼神,那腰枝……安徽人着了迷,被突如其来的人和戏。
戏乡人天然的风流神韵,天生的艺术气质,因苦难而绽放。而生活,又给他们注入新的生机养分,于是,一朵艺术奇葩在饥饿、贫穷和泪水中初现雏形。戏乡人唱啊,扭啊,连他们自己都惊讶,越过攒动人头,天边的云彩真的很像美丽的家乡、火热的过往……莫非,那戏真是田螺姑娘,能带来人间一切美好……
卖艺的逃荒人候鸟似的在黄梅和安徽多地来来返返。黄梅戏唱得闹闹哄哄,黄梅戏的种子撒得纷纷扬扬。
安庆人也没料到,黄梅戏的种子落进他们土壤,会开出蓬蓬勃勃的花。那花的风头,盖过了黄梅戏的老家。
“叫我唱歌我就唱(呀嗬呀),唱一个小调你听着(呀嗬江,依嗬呀,依吆呀,依哟嗬嗨),唱不周全莫怪女娇娥(嗬啥,依呀嗬啥),家住黄梅里黄山,十年就有九年淹……”这是黄梅人心里的曲,怕洪水夺眶而出,他们一般不轻易唱出口。
四
初一时我转学到江南的一个小县城。第一天上学,同学问我哪里人,我说是黄梅人,同学的眼睛一亮,问是黄梅戏的那个黄梅吗?学校隔壁化肥厂的露天球场刚刚上映完电影《天仙配》。我点点头,一脸得意。骗人,同学露出鄙夷的神色,黄梅戏在安徽。周围响起一片哄笑声,我想分辨,支吾半天也没想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句子,只好涨红了脸假装低头看书。昨晚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问过父亲,以为当老师的父亲无所不知,结果父亲没有给我答案。
安徽有几位因黄梅戏而成为赫赫有名的表演艺术家,把黄梅戏唱得人尽皆知,一举挺进中国五大戏剧剧种之一,紧接着被誉为中国人年夜饭的“春晚”,几乎每年都给黄梅戏留一席之地。当然是安徽人唱的黄梅戏。
我不知道黄梅人看屏幕上安徽黄梅戏的心境,电视与戏剧红火的那些年,我们全家是生活在外地的黄梅人,每当电视上飘起黄梅戏的节目字幕,我大声叫唤母亲,母亲唤来父亲,家人如同来了从老家过来的亲戚般兴高采烈。端坐在电视机前。烂熟的剧情。烂熟的唱腔。那旋律时常地响起在父亲二胡的琴弦上,时常响起母亲锅碗瓢盘的灶台上,可我们仍然竖起耳朵紧紧盯住屏幕。每逢这样的时刻,我总在一种错觉中——身体隐藏的那个人,往往描眉画唇裙衫仙仙地飘了出去,让我觉得画面上的美人就是她,自然也是我。
没有留意父母的神情。但隐隐觉得我家空气凝成了固态。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父亲不痛快。可是酷爱黄梅戏的父亲怎么会不痛快呢?每次回老家,不管是县剧团还是草台班子的戏,他都会早早到场,不是轻声跟着哼唱,就是打着节拍,很投入的样子。黄梅戏的经典曲目他都会唱会拉。只有看戏唱戏拉二胡的父亲最亲切和善,平时我看见他就像见了军阀恶棍躲得远远的。
父亲脾气暴躁,只要心里不痛快,定会发作出来。在我记忆里,两件事令他态度反常。一件事是我上初中后重文轻理。年年带高三数学的父亲跟校长建议必须要在初中打好基础,否则高考难出佳绩。父亲如愿担任我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让父亲尴尬的是,我们班上所有人的数学成绩雨后春笋般的哗哗往上蹿,只有我不升反降。老师们暗自窃笑。期末考试,数学试题恰遇父亲“辅导”过,我终于拿了回“高分”。那一次,我的总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大红的喜报贴在教室后墙上,直到父亲重新回到高三教室也没摘下来。父亲非但没骂我,好久都没听见他在家里讲一句话。家,仿佛结了层冰,我每天如履薄冰。
父亲看电视上的黄梅戏,也是默不作声,阴沉着脸。
我是中年以后才知道,最深的痛,在心里。
五
把痛放在心中,几乎是戏乡人最拿手的戏。
尽管饱含着先人辛酸和悲怆的戏,被邻省邻县唱得红红火火闹闹哄哄,但黄梅人依然安之如素,按部就班地该干嘛就干嘛,想唱就唱。高兴时,亮一嗓子,不高兴了,吼两声,婚丧嫁娶,请个戏班子,乐呵乐呵。反正那戏是自家的,像自来水,要开要关只需动动手指头。人家唱人家的,我就在自家唱。生活本就是一出戏,唱来唱去到最后,唱戏的和看戏的谁能分得清。
我太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禀赋和秉性。生在戏乡,聪慧灵醒,悟性高,人人皆是天生的艺术家,词曲信手拈来,说唱张嘴即是,装啥像啥,一旦戏服上身,角色立马附身。可是,大家偏偏对自身熠熠生辉的才华视若不见,反而喜欢扎堆人群使自己泯然众人。好比一个拥有满满一屋书的人,自认为满腹经纶,有一天,发现曾经借他书或窃他书的,都有所成就,唯独自己原地踏步,这才知道,放在家里的是财富,装进脑子的才是文化。
有着艺术财富的黄梅人,就是这么自信豁达。凭借黄梅戏天时地利的源头,不徐不疾、慢慢悠悠地过着居家日子。黄梅戏对于他们,更像菜肴里的佐料,衣服的花边,月下小酌和节假日慵懒的早晨。也有潜心钻研的,如於老四和张二女,就是从黄梅土壤里破壳而出的一枚作物,自50年代刚发芽就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到80年代又唱进了北京城,获奖无数。近两年热映的电影《传灯》,在国内外轰动一时。
无论怎样,我们一两枝独秀到底不能与人家的满园春色相比。有时,我忍不住会想,如果没有300多年前的连年水灾,今天的黄梅戏会是什么样子呢?
安于一隅,知足常乐,是黄梅人的优点,也是拘泥黄梅人的瓶颈。
六
第一次去新剧院看戏。
老戏剧院在二十年前夷为平地。它谢幕的那天,我身上隐藏的那个人跌跌撞撞地跑去道别,却随着那声巨响,她和颓败的房子一起化成了硝烟。次日,经过堆集如山的废墟时,我想,这里不知掩埋了多少人的旧梦。说也奇怪,那个天仙般的女子再没闯入我的睡梦和白日梦。
远远看见剧院门口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心里禁不住一阵激动。新戏剧院坐落在修建的黄梅戏大剧院广场内。大广场、人工湖、小径和一圈别墅群,以新戏剧院为中心,涟漪般地一圈圈往外扩散。白天,常有大巴和小车把剧院四周围得水泄不通,必是有重要会议召开,那会儿它是县城的政治中心。夜幕降临,一波波人涌向广场,跳舞、跑步、看露天电影、唱卡拉OK,俨然它又成了县城的娱乐活动中心。夜晚的“中心”,重头戏不在戏剧院,在四周明亮的灯光、喧嚣的噪声、热气腾腾的人流中,戏剧院黝黑地、沉默地、忧戚地矗立着,像董永哭诉的那棵不会开口、无用的、丑陋的“槐荫树”。
槐荫树一开口,便撮合了戏和人的姻缘。连吸入的气体都喜洋洋的,我的血流不得不加速度。快步走进剧场,黑压压的后脑勺让我忽地想起小时候——大人们怕弄丢了我,进剧场时抱起我,我使劲搂着大人的头不敢松开,一屋子晃动的人头,我兴奋又紧张……那时看戏(县剧团的戏)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坐班车进城,还可以在戏院旁边的古塔食堂享受一碗热乎乎的肉片汤……那是小孩子至高无尚的奖赏,足以使我们兴奋得彻夜无眠——时过境迁,我有多久没踏入戏院?如今的我几乎天天路过戏院,但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地名或是一栋建筑物而已。偶尔在车上放放黄梅戏的碟,女儿诧异得咋舌,老妈真是老了,居然听起了戏。90后的女儿,与戏相距更遥远。
座位在走廊边。坐定,有人拍我肩膀,扭头,一位中年男人一脸歉意地看着我要我为他父母让过。在他高大挺拔的身躯下,一左一右的两位老人,仿佛两片蜷曲的落叶。我连忙起身站在走廊边上,目视老人小心艰难地走过腿与座椅背的夹缝,心里被他们儿子的孝心感动。直到老人落座,为他们让过的人纷纷坐直身体,我在疑惑中回头一望,中年男人正大踏步地往剧场外走去。他只是送父母来看戏的儿子,不是观众。我下意识地向剧场四周一瞥,一声惊呼差点要冲出喉咙,天,我淹没在一片老人海中。
这时,剧场一团漆黑,我仓皇坐下。只见舞台上紧闭的金丝绒大幕缓缓被灯光照亮,红彤彤的,继而,幕布后的舞台在灯光中渐次显现,透过飘曳的红幕布,笼罩在红光中的舞台朦胧神秘,似乎有无尽的风月让人欲罢不能地要撩开碍眼的幕布。须臾,锣鼓铿锵,琴声悠扬,幕布缓缓开启,戏开演了……
是古装戏“陈婴救孤”。情节倒不复杂——幸亏不复杂,我无法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剧情中,又不似小时候心心念念我的天仙女子,我有一种置身在囤积很多旧物的仓库的感觉,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让我窒息……舞台上卖力的表演、如诉似泣的唱腔,一次次把我野马般的思维拉回,可片刻后又脱缰而去……
也许离开家乡太多年,我已算不上一个纯粹的戏乡人了。
剧场一片明亮,掌声打碎了我的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台上演员鱼贯上前谢幕。台下掌声雷动。台上演员望着不肯离去的观众,站在原地含笑鼓掌。台下缓缓起身,缓缓离去时仍不时回头张望。台上台下,仿佛即将永别的恋人。这一幕,从来没有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我潸然泪下。
离我渐行渐远的黄梅戏哦!还有她渐渐老去的追随者……
作者简介:王娅,女,公务员,湖北黄梅人,湖北省作协会员。小说及散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文艺报》《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莽原》《延安文学》《中国铁路文艺》《雪莲》《鄂尔多斯》等。作品入选各种文集,出版个人散文集《戏乡屐痕》,与他人合著出版《大地旅痕》。
黄梅挑花的古朴之美
聂援朝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流淌着美的韵律,闪现着美的光影。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是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也创造了美。
有一种美,她美的很古朴、很原始,于粗拙朴实的一针一线中,创作出具有抽象画派的风格意象,闪现着随意洒脱的艺术想象之美感。而她的创作者们却是一群大字不识的村姑农妇,仔细想想:哦!是劳动,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联想、摹写和挑绣的审美意念,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是有着“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之美誉的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说到底是一种手工艺绣品,她没有苏绣那么精细素雅,没有湘绣那么丰富饱满;没有粤绣那么色彩浓郁,没有蜀绣那么浑厚圆润。然而,她的古朴典雅的大气,她的原始而混沌的美感,确确实实地征服了天下所有的爱美的人们。
我很惊诧于黄梅挑花一般都是在黑色的底布上挑绣出简单的线条,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社会生活、情感并赋予美的内涵。倏尔,脑海里出现了那精美的楚国漆器,没有更多的色彩,也就只有黑色和红色,却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楚文化民间艺术的精品。
楚文化里没有更多的色彩,黑与红,厚重与热烈,神秘与欢快,却创造出一流的色彩组合。就是直到现在依然透出浪漫、神秘、厚重、典雅的艺术韵致。
这是一幅《迎亲图》,它的中心花是《凤追凤》。你仔细看看,四只凤凰围着、飞着循环追逐,永无止境。
凤凰,那是楚先民的图腾啊!
为什么是四只呢?是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还是说昼夜晨昏一日四时呢?凤凰是美丽、幸福、高贵而生生不息的象征。让她伴随着我们的一对新人,幸福在时时刻刻一直到永远。这寓意多么美好而深远啊!
美,是没有国界的。
就是这样一幅黄梅挑花作品《凤追凤》,以其精巧的图案、精美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在1938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1954年波兰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上获纪念奖章。黄梅挑花,让世界都知道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在湖北鄂东的黄梅县,还有这样一群艺术造诣直上云端的民间艺术家。
黄梅挑花的美,出自黄梅独特的地理位置,出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出自这里勤劳善良的农家女子们的心灵手巧。
曾经的彭蠡泽,让这里成为了一片苍茫的泽国。历史上有名的“不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就在这里。沧海桑田,让长江改道,这里渐渐露出水面。
黄梅的下乡,蔡山、新开、胡世柏一带,是广袤的长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旧日寻阳,周瑜演兵;江心古寺,手摘星辰。历史上的文脉武道,都能在这里找到旧日的佐证。
黄梅地处鄂东,谓之“吴头楚尾”。千百年来,吴楚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艺术审美,黄梅挑花就是以黑色为底,红色及其它几种简单的色彩,挑绣出简约的线条和图案,用以表达作者丰富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内涵,技法精湛,浑然天成,美不胜收。这就是黄梅挑花的魅力所在。
黄梅挑花为什么美?她融入了创作者的无数心血,情感。在长期的艰苦的日子里,在勤扒苦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条件下,还有情感,需要有地方抒发。少女怀春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将内心的感受以物化的形态表达出来。
“二绣手巾两面花,姐想情郎郞想她;乖姐想郞人勤俭,郞想乖姐会挑花。”情歌里唱出来什么啊!会挑花曾经是鄂东黄梅姑娘的心灵手巧的见证。
“挑花手巾四四方,打个疙瘩丢过墙;千年不见疙瘩散,万年不见姐丢郎!”这个已经不是绣品了,是姐对爱情忠贞的誓言。
黄梅挑花为什么美?粗织的大布,粗纺的彩线,简单的线条,构成一幅幅表达丰富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的图案。
创作者完全不用凭借基础图案,而是直接在布上依靠自己的想象,挑绣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无形中契合了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简约、生动、含蓄而又神似的原则。而挑绣出的作品,于粗拙中显现出一种大气,于简约中透露出一种随意和旷达,还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浑然天成、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黄梅挑花美在哪里?在于勤劳智慧的劳动妇女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未来的憧憬,都融于这平凡而朴实的一针一线之中。看似简单粗拙,实则意韵无穷。在黄梅,我们称黄梅挑花为:“一针一线的艺术。”
黄梅挑花美在哪里?美在不是刻意创造意境,而是以一种对于客观事物美好映象的自然流露,从而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审美境界。于粗拙混沌之中达到一种至真至美的艺术享受。
黄梅挑花美在哪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莫不如此……”,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在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中,诗词有比兴之美感,国画有写意之神韵。作为吴楚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手工艺精品的黄梅挑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黄梅挑花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画面意韵深远、回味无穷。给人一种粗拙朴实而又意境幽远的美的享受。
这幅挑花作品看上去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你不知道它就是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窗帘。花样的名字叫做:八角莲、双凤朝阳。
1959年,人民大会堂竣工,湖北厅装饰,为体现楚文化的特点,省里的专家选定了黄梅挑花作为湖北厅的内装饰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
为此,湖北省成立了“湖北厅布置领导小组”,在原来的孔垄东风服装厂加工制作挑花制品。从蔡山、新开抽调20余名挑花高手,在陈少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民大会堂装饰绣品的创作任务。黄梅挑花,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终于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大雅之堂。
周恩来总理在看到了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窗帘、桌布、沙发方巾等黄梅挑花绣品之后,称赞有加,感叹不已。每逢有外宾到访,他都要反复介绍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写意的绣品”,世界上再找不出第二家了。
直到1979年,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第二次装饰,仍然是由陈少平教授设计,黄梅挑花艺人制作,民间艺术奇葩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里盛开。
美学家王朝闻曾评价黄梅挑花: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活泼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稚拙美与清新感的相互作用。欣赏包括围裙、披肩、围巾、头巾上的纹样。看湖北民间艺术,仿佛是在读富于幻象的楚辞。
你看到了在黄梅挑花作品中那神奇浪漫的楚辞的神韵了吗?
诗经、楚辞,那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艺术高峰,王老的评价,无疑是对黄梅挑花在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中的地位的充分肯定。
七子团圆,在传统的生育观念中,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最理想的是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你看作品中:五个戴官帽、着锦袍的是家里的儿子,还有两个身材娇小,穿绣花衣裳的就是女儿了。和睦幸福的家庭实在令人羡慕。
麒麟送子,寓意美好祥和。
在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观念中,子嗣信息是最令人欣喜和振奋的了。麒麟,那是神话里的祥瑞之神。麒麟送子,那送来的可不是凡间的俗人,那可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啊!
家里添人进口,喜悦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指望这孩子不同凡响,是天上神灵庇佑,一针一线将这种美丽幻想留在布上,扮靓了生活,充实了头脑。
在每日耕种,粗茶淡饭的平凡日子里,也没有忘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向往化为了手工艺品——黄梅挑花。
七女送子,源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画面上是七个仙女送来了六个个孩子,虽背离了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祈盼爱情和儿女满堂的美好愿望。
五女拜寿,讲述的是一个亲情冷暖、悲欢离合的故事。人生有大起大落,亲情须恒定如一。人生起伏皆过眼云烟,唯有真情亘古不变。
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在真情的感召下。依旧是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乐享天伦的和谐景象,这是每一个平民百姓家庭所向往的。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看,那中间的定是刘备无疑,站在高处的当属关公。还有不离左右的就非张飞莫属了。锦花簇拥,瑞鸟环绕。是不是氲氤着一种争霸天下的豪气呢?
这幅《迎亲图》最能表达黄梅下乡一带迎娶新娘的民风民俗了,你看,两乘轿子四人抬着,一路欢歌笑语。前面四个人抬着箱奁、锦被,后面四个人抬着半扇猪肉和两坛子酒,欢欢喜喜地到女方家里去迎娶新娘了。
鲤鱼跳龙门是流传于中原地区的一个神话故事,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就在中原黄河一带。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故事表达了人们期望能有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好事。也表达了鞭策自己逆流而进,奋发向上的愿望。这个故事流传到黄梅县,说明长江流域文明很早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作品中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鲤鱼跳龙门》,仔细看看,两幅图中的鲤鱼形态各异,跳过龙门的喜悦却是相当一致的。
1995年9月,第四届全国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黄梅挑花能手周桃荣在人民大会堂现场献艺,她精湛的手工艺引来了一片喝彩声,一幅尚未完工的小方巾被一位外国友人以800美元当场收藏。
2006年,黄梅挑花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被国务院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认了黄梅挑花艺人石九梅为黄梅挑花的代表性传承人,使黄梅挑花这个民间手工艺珍品及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其实,所谓“经典”,最初从来不是出自什么“艺术殿堂”,而是来自民间的。流传几千年的《诗经》,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十五国风”,也就是来自乡野民间的民谣、民歌。而素为人们赞叹不已的《楚辞》,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搜集整理楚国的民间语言和歌咏风格,予以艺术加工得来的。
同样,来自民间的黄梅挑花,风格淳朴而含意深远,线条简单而意蕴悠长。经过了数百年的不断升华,一步步地跨入了民间手工艺品的经典行列。
黄梅挑花,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精品,承载着黄梅县劳动妇女千百年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承载着心灵手巧的黄梅女儿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挑花创作技艺的精华,正以全新的面容向世人展现她那神奇的风采。
作者简介:聂援朝,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梅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黄梅》杂志编委。从事新闻和文学写作三十余年,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共发表作品约100万字。小说《下岗职工人物素描》入选《湖北工业题材短篇小说集》,小说《心魔》获江苏省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
致远方·我爱黄梅(节选)
赵 琳
《黄梅戏》
天黑之前,这些红男绿女
把自己的好嗓子埋进喉咙
等船,顺流逆流
都把艺术载出黄梅
不忘怀揣一抷黄梅土
然后上岸。亮嗓。音惊四座
仍是黄梅儿女
从容穿上戏装,执着的青衣水袖
在远天远地搭起戏台
没有媒婆没关系。没有
新房没关系。槐荫树早在
回家路上等着做媒
老牛在牧笛韵律里
编织红绳
天上的女人,没有金钱概念
只有忠贞与爱
走出黄梅,一想黄梅的天空
空中便灌满黄梅调的柔情
爱就爱了,投入前半段
省略后半段
有些喜剧开始很苦涩
却比天牢锁心、鹊鸟搭桥
来得甜蜜
采茶调婉转淌进江水
淌进,一个个
有名无名的远方
这是我深爱黄梅的
第一个理由
《挑花》
做一个黄梅人,所能想到的细节
应该与黄梅的巧手有关
绣花针随意一挑
便挑亮一村灯光
再随意一挑
满山遍野的相思
尽兴盛开
聚焦这根锈花针吧。锋利,灵秀
绣娘的倩影,借一缕月光
在绿纱窗上
印出缜密的心思
流行与古典,印出
洒满水袖的牡丹
浸润花腔的月光
如果你在黄梅牵到一双巧手
此生的渴望,可能就这样
一针一针
从青春绣进黄昏
从贫穷绣进富裕
这根挑花针,还会
醮上一滴江水,饱含江雾
剌进指尖
魔力独一无二
我闭上眼睛,却无法拒绝
这个深爱黄梅的理由
作者简介:赵琳:女,网名素月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公安文联首届签约作家。湖北省作协第五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100余万字刊登于《法制日报》《人民公安》《诗探索》《诗选刊》《人民公安报》《山东文学》《芳草》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2012年度公安文学精选》《2014年度公安文学精选》《网络公安散文随笔精选》《青藤文集》等。获公安部"梦想与共和国同行"诗歌散文征文二等奖。出版散文集《在那东山顶上》。